您所在的位置:首页>>ET外星人专题>>外星人图片>>正文

外星人“出土”

来源:ufo110线索网(www.ufo110.net) 外星人图片

(ufo110线索网ufo110.net讯:)

  外星人是否存在,一直是个很热门的话题。世界各地所谓UFO造访地球的消息屡屡见诸媒体。而在我国古代遗存和文献记载中,有关不明生物的形象及文字记录也不少见。日前,记者在扶风召陈文管所见到了一个出土自眉县秦汉陶器作坊的陶俑模具,其上的人物形象非常夸张,眼大异常。莫非这便是古代人眼中的外星人?

  据眉县文化馆副研究员刘怀君介绍,这个下部残损的陶模是去年出土的,出土地点是眉县常兴镇一座秦汉大型综合作坊区遗址。在同一地点还出土了其他一些人俑陶模,但都没什么特别。只有这个陶模上的类人形象让见多识广的考古工作者感到诧异,因为此前并未见过此类陶模。

  这个陶模上的类人形象除了夸张的大而外凸的眼睛外,五官中只有两只耳朵尚能分辨得出。或因年代久远,他的口鼻已经模糊难辨。这个类人形象的颈部也与其他陶模上的人物大不相同,如同戴了一个航天服的颈圈。

  那么,这个令考古专家都感到诧异的类人形象究竟是什么呢?

  会是古人眼中的外星人吗?

  《科学导报》2007年曾刊登《中国古籍文献中的外星人》一文,文章中提到,中国古代有记载的“最早的外星人出现在七千年前的贺兰山岩画中。在那些记载氏族公社生活的画面上,可以看到头戴圆形头盔、身穿‘密封宇航服’的人,与现代宇航员的形象极其相似。最令人惊叹的是贺兰山南端、宁夏冲沟东的一幅岩画。画面左上方有两个旋转的飞碟,飞碟开口处,一个身穿‘宇航服’的人正飘然而下,地面上的动物和人群在惊恐地跑散。这可能是外星人在贺兰山一带出现时的生动写照。”#p#副标题#e#

  而据《拾遗记》记载:四千年前尧帝时代,一巨大的船形飞行物飘浮在西海上空。船体亮光闪烁,缓缓飘移。船上的人戴冠,全身长满白色的羽毛,无翅而能在高空翱翔……

  古文献中关于类似奇异现象和形象的记载还有很多,但至今尚无定论,这是由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所决定的。所以,我们不能断定这个陶模上的类人形象就是外星人。

  是巴蜀纵目文化在关中的遗物?

  这个陶俑模具与普通的陶模**的不同,就是它那一对夸张的大而外凸的眼睛。

  事实上,眼部造型夸张的古人形象也曾在考古发掘中出现过,在四川三星堆就曾出土过众多突出表现人物眼睛的文物。如一件大面具,其眼球部位极度夸张,瞳孔部分呈圆柱状向前突出,长达 16.5厘米。此外,还有数十对“眼形铜饰件”,包括菱形、勾云形、圆泡形等,周边均有榫孔,可以组装或单独悬挂,表现了对眼睛特有的重视。

  古蜀人如此重视刻画眼睛,甚至将眼睛瞳孔部分制成夸张的圆柱状,这与古蜀人崇拜祖先有关。《华阳国志》记载:“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其墓葬称为“纵目人冢”。

  《楚辞·大招》说“魂乎无西”,因为西方有“豕首纵目”。据王逸注释,这是“言西方有神,其状猪头纵目”。从考古发现看,三星堆出土的青

  铜纵目人面像就有类似“豕首纵目”的特征,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显示了一种“人兽同体”的想象力,在文化内涵上表达的应是对古蜀先王的崇拜,而这种崇拜往往是同神性的夸张与强化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纵目可能是作为一种神性的夸张,是古代蜀人有意为之的一种崇尚,并且这种崇尚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影响深远。

  那么,这种奇特的纵目文化会不会在民族交往中从巴蜀传到关中呢?在古代,文化的传播离不开道路,这个陶模出土地不远处的褒斜古道或许就是担负这种文化传播的通道。《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之,南保北斜,两岭高峻,中为褒水所经。春秋开凿,秦时已有栈道。”这说明,褒斜道在夏朝时即有小路相通,这为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人们开展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极大便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武王伐纣,蜀亦从行。”又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公元前 670年前后,蜀地的边界已经发展到褒斜道附近。历史上曾发生过蜀王杜宇“以褒斜为前门”和“卢帝攻秦王至雍”的事件。#p#副标题#e#

  由此可见,褒斜道在巴蜀与北方的交流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各个方面的交流融会中,来自巴蜀的纵目文化传入关中并产生一定影响也是有可能的,或许这个夸张的陶模就是这种影响的直接表现。但是,这个陶模上类人形象的眼睛只是大于常人,而非如纵目人般夸张突出,我们无从得知这是纵目文化在关中的变异,还是另有蹊跷。

  是对缺碘病人的夸张刻画?

  关于纵目人的产生,世界科幻小说协会会员、曾任中国地质作家协会副主席的刘兴诗教授有一个著名推论:纵目人是因为缺碘造成的。他推论,古时候的蜀人,由于食盐缺碘而导致‘甲亢病’,所以眼睛凸出比较厉害,更被夸张成为三星堆纵目人面具的原型。

  在2008年3月召开的“多学科全息研究破解三星堆千古之谜”报告会上,刘兴诗说:“从《华阳国志》的记载中,可以得知当时吃的盐是用当地的岩石和土壤熬制而成,我是研究地质的,我们地质工作者认为当时沿江的古生代至中生代的浅变质岩缺少碘元素,三星堆的青铜立人像眼睛突出、脖子粗大、身材消瘦,这正是碘缺乏的甲亢人群的表现。后来的蜀人翻山出来,活动地域扩大,吃的盐含碘多了,就再也看不到关于‘纵目’的记载了。”事实上,严重缺碘不仅会使人患上甲亢,而且还会导致甲状腺肿,也就是俗称的大脖子病。而在这个陶模的类人形象上,甲亢和甲状腺肿引发的“突眼”和“大脖子”都有所表现。在古代,缺碘人群多处于山区和远离海洋的地区,而出土此陶模的眉县正是位于秦岭山下。难道这个陶模上的形象是对严重缺碘病人的夸张刻画?

文章来源:ufo110线索网http://www.ufo110.net/原文地址:http://www.ufo110.net/Aliens/tupian/376_3.html



**评论